資訊 > 市場動態(tài) > 怎樣去除食品中的黃曲霉毒素
黃曲霉菌是廣泛分布在自然界的腐生真菌,它可以在糧食、油料及飼料中生長繁殖,并在此過程中產生黃曲霉毒素。黃曲霉菌落生長較快,結構疏松,表面呈灰綠色,背面無色或微黃色。菌體由許多復雜的分枝菌絲構成。
黃曲霉菌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很容易污染花生、玉米、棉籽及麥類、薯干、大米、豆類等,尤其是在溫暖、潮濕條件下生長繁殖非常迅速,可產生大量的黃曲霉毒素。黃曲霉毒素在土壤、堅果,特別是花生和核桃中分布較多,在玉米、通心粉、奶制品、食用油等食品中也能檢測出黃曲霉毒素。
可以嘗試通過以下方法降低或去除食品中的黃曲霉毒素。
一般情況下,谷物含水量在13%以下、花生仁含水量在8%以下時,霉菌不易滋生。理想的貯存條件是把糧食放在干燥低溫環(huán)境,溫度在12℃能有效控制霉菌的繁殖。此外,降低氧氣濃度,也能抑制黃曲霉菌的產生。
黃曲霉毒素主要集中在霉變、破損、皺縮、變色和蟲蛀的谷粒中,這些帶毒顆粒比健康顆粒輕,外觀也更容易識別,可以人工去除。
在淘洗大米時,用手搓洗,倒掉水中的懸浮物,有助于洗去黃曲霉毒素。
黃曲霉毒素更耐高溫,在280℃高溫下才能分解,一般的烹調溫度難以將其消除,高溫高壓去毒效果較好,但維生素的損失也較多。
日本作為全球功能性食品代表市場之一,其在產品開發(fā)、劑型創(chuàng)新和原料挖掘方面始終占據著重要的地位。隨著消費者健康意識的提升以及對個性化和高效營養(yǎng)需求的增加,日本功能性食品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在這一過程中,新穎的原料和獨特的技術工藝成為企業(yè)爭奪市場份額的關鍵因素。
亞精胺是一類生物活性有機小分子,毒 性低功效強,具有抗炎、抗氧化,增強線粒體代謝等功能。機體內亞精胺除外源膳食補充和細胞生物合成外,腸道菌群代謝也是亞精胺重要來源之一。而且亞精胺還可以和腸道菌群相互作用維持腸道穩(wěn)態(tài),在增強腸道免疫功能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2006-2024 上海博華國際展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滬ICP備05034851號-111
滬公網安備 310104020005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