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市場動態(tài) > 食育科普究竟應該怎么做?
“食品安全首先是產出來的,也是管出來的。”在近日于北京舉辦的“社會共治與資源共享”食品安全科普工作研討會上,國家市場監(jiān)督管理總局食品安全抽檢監(jiān)測司副司長梁鋼在致辭中這樣表示。
談及為什么要做食育以及如何真正推動食育與科普的發(fā)展,中國食品科技學會副秘書長劉昊宇在報告中指出,中國的食品市場處于“兩頭大、中間小”的S型,從長期關注底部的價格競爭,到適應中產崛起及年輕一代多元化需求的價值競爭,“安全與健康”既是必須關注的主題,更是產業(yè)價值的增長點。在歷經40年改革開放后,中國食品工業(yè)已經進入了安全與健康并行的時期。
“風險交流是短板。食品安全信息的不對稱,加劇了消費者獲取信息的渴望。”劉昊宇介紹說,中國食品科技學會在多年的實踐中總結出了食育與科普的四個關鍵點,即“有人”——首先是專業(yè)的人,以科普的語言表達專業(yè)的話;“有勢”——將和平時期的科普和危機結合起來;“有聲”——要有話語權,形成科技界的同盟軍,媒體要傳遞科學正能量;“有為”——要將食育、科普工作落到實處,讓消費者受益。
食品行業(yè)的科普,究竟應該怎么做?食品行業(yè)資深研發(fā)人員云無心以10多年的科普經驗,提出了行業(yè)做科普的方向。他認為,對于一個企業(yè)而言,做科普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種良好的公共關系,即在企業(yè)還沒有發(fā)生危機的時候就應該與公眾進行良好的溝通交流,展示良好的企業(yè)形象。如此一來,一旦出問題,在與公眾進行溝通時就容易多了。他提醒,企業(yè)在與科普人士、科普媒體、科普平臺合作時,應尊重專業(yè)性。
云無心總結說,食品行業(yè)的科普要做得有效,一是要言必有據,即依據國家標準、權威機構指南和高等級學術論文;二是在解讀自身相關研究時一定要克制,如果把一個科研成果進行夸張解讀時,業(yè)內專家會把你作為一個辟謠靶子,科普效果或適得其反。
日本橫濱合味道紀念館館長、原日本方便食品工業(yè)協會食育推進委員會委員長筒井之隆,則就日本食育經驗和與會者進行了分享。據筒井之隆介紹,日本食育工作的推進,離不開衛(wèi)生、農業(yè)、教育等多個政府部門的支持,2005年日本政府制定了世界上食育基本法。食育基本法制定的根本目的在于,讓國民掌握正確的食品飲食習慣,以促進國民身心健康。在行業(yè)方面,企業(yè)多以開設博物館的形式向人們傳播科普。
“食物像一把鑰匙,是通向自然、通向內心的一把鑰匙。”杭州食話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創(chuàng)始人吳敏在其報告中,為與會者帶來了國內食育科普實踐的分享。吳敏認為,通過訓練可以提升感官敏銳度,擁有選擇食物的自主權,從吃得健康到吃得愉悅。
吳敏介紹,正向的價值引領,必將為食研科普工作帶來新的創(chuàng)新可能性。在她看來,體驗互動和單一灌輸是不一樣的,能力建設和知識的單向傳達也是不一樣的。她希望選擇更加有利于受眾接受的方式,一是有趣,二是有效。
日本作為全球功能性食品代表市場之一,其在產品開發(fā)、劑型創(chuàng)新和原料挖掘方面始終占據著重要的地位。隨著消費者健康意識的提升以及對個性化和高效營養(yǎng)需求的增加,日本功能性食品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在這一過程中,新穎的原料和獨特的技術工藝成為企業(yè)爭奪市場份額的關鍵因素。
亞精胺是一類生物活性有機小分子,毒 性低功效強,具有抗炎、抗氧化,增強線粒體代謝等功能。機體內亞精胺除外源膳食補充和細胞生物合成外,腸道菌群代謝也是亞精胺重要來源之一。而且亞精胺還可以和腸道菌群相互作用維持腸道穩(wěn)態(tài),在增強腸道免疫功能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2006-2024 上海博華國際展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滬ICP備05034851號-111
滬公網安備 310104020005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