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市場動態(tài) > 進口葡萄酒洗牌:五個月進口商銳減35%
經歷了難熬的2018年之后,2019年進口酒市場并沒有好轉。根據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公布的數據,連續(xù)的下滑讓行業(yè)從過熱轉向洗牌,今年前五個月,進口商的總數已經從6411家減少到4175多家,減少了約三成半。
在業(yè)內看來,國內葡萄酒市場面臨發(fā)展節(jié)點,這一輪挑戰(zhàn)的關鍵并不是存量市場競爭而是如何改變模式做大市場蛋糕。
市場洗牌進口商減少3成半
“今年又下滑了10%。”天津進口酒商王先生感到異常焦慮,他告訴財經記者,2018年公司銷售總量已經下滑了2成左右,銷售變得緩慢,2019年的情況變得更糟糕。記者了解到,今年有著焦慮感的酒商并不在少數。
在經歷了2015年到2017年的小陽春之后,2018年開始國內進口葡萄酒行業(yè)遭遇了一場倒春寒,而2019年數據下滑還在延續(xù)。
海關數據顯示,今年1-5月份,中國進口瓶裝葡萄酒總額為9.2億美元,同比下降21.4%,的6月份的進口數據有所回升,但今年前六個月的進口金額仍整體下滑了2成。相較于2018年,下滑的速度有所加快,2018年國內進口葡萄酒7.2億升,同比下滑了8.95%,進口金額為35.4億美元僅增長1.1%。
這和前幾年的數據形成鮮明的反差,尤其是2015年行業(yè)回暖之后,連續(xù)3年國內葡萄酒的進口金額和總量都保持著雙位數增長。
三年快速恢復期,由于進口葡萄酒行業(yè)相對較低的門檻和對市場前景的良好預期,讓大量的進口商涌入其中。而連續(xù)的市場下滑也讓進口葡萄酒行業(yè)從熱門到過熱,再到如今行業(yè)大洗牌。
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酒類進出口商分會秘書長王旭偉介紹,根據對國內進口酒商的調查發(fā)現(xiàn),國內市場正在進入存量市場的爭奪,這也導致酒商之間的分化正在加劇,一部分企業(yè)逆勢增長,而大部分企業(yè)經營變得困難。數據顯示,2018年國內有6411家瓶裝葡萄酒進口企業(yè),而到2019年前5個月,這一數字已經銳減到4175家,減少了35%。
在王旭偉看來,受到國內經濟結構性調整的壓力、全球貿易環(huán)境不確定性增加等影響,2019下半年行業(yè)整合或將加速,市場集中度會提升,而投機企業(yè)和品牌將面臨清場。
行業(yè)亟待突破瓶頸期
在業(yè)內看來,這次洗牌并不是國內葡萄酒消費出現(xiàn)明顯下滑,中國市場依然擁有巨大的消費潛力,而下滑則是市場在品牌和渠道層面的自我調整,過去傳統(tǒng)的“搬磚”模式已拖累了市場的前行。
在中國酒類流通協(xié)會副秘書長王祖明看來,進口酒遇冷一方面與宏觀經濟有關,更主要的還是國內葡萄酒行業(yè)經過多年的快速發(fā)展,進入一個瓶頸期。中國葡萄酒以前的發(fā)展屬于集體無意識期,很多進口商、經銷商只是跟隨行業(yè)紅利賺錢,但很少思考下一步該怎么做,而這也導致國內葡萄酒行業(yè)發(fā)展面臨節(jié)點。目前國內葡萄酒消費市場規(guī)模為800億元,相比于白酒行業(yè)5300多億的市場規(guī)模相差甚遠,國內葡萄酒行業(yè)需要的是增量,而不是存量競爭。
在傳統(tǒng)“搬磚”模式中,進口商和經銷商往往扮演著搬運工的角色,銷售主要依靠渠道利潤驅動,終端銷售則以團購等關系銷售為主,渠道大于品牌。這樣的模式下,導致大量魚龍混雜的產品被壓進渠道,造就了漂亮的進口數據,卻讓消費者無從選擇。與此同時,大量沒有品牌的產品在市場價格戰(zhàn),也讓進口商舉步維艱。
深圳智德營銷總經理王德惠告訴財經記者,目前國內葡萄酒進口商面臨的困難并非招商難,而是缺乏品牌的產品終端動銷難,過去無往不利的高渠道利潤模式在逐漸失效,這也倒逼了國內葡萄市場的加速品牌化。
就好像擁有奔富品牌的澳洲酒業(yè)巨頭富邑集團,在中國中小進口商苦苦掙扎的同時,富邑2019年半年報收入15.1億澳元,同比增長16%,在中國市場帶動下,亞洲市場大增32.4%。而富邑產品在中國的品牌運營商,如酒易酩莊運營的奔富MAX等也都水漲船高,增長迅速。
有聲音認為,如果說上一階段進口葡萄酒的大量涌入促進了中國葡萄酒消費市場的成熟,品牌化也被認為是國內進口酒行業(yè)下一個階段增長的關鍵,雖然大部分進口商并不愿意給別人的孩子做嫁衣。
法國羅納河谷酒業(yè)集團市場總監(jiān)JEAN告訴財經記者,中國市場的調整是挑戰(zhàn)也是新的機遇,消費者對產品越來越挑剔,但中國市場最需要的就是一些大品牌來把市場蛋糕做大。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葡萄酒學院客座教授席康表示,從世界的葡萄酒消費的角度看,葡萄酒是多樣性的,但目前在國內消費者葡萄酒辨別能力不太高的情況下,品牌是他們建立跟產品信任的一種紐帶,這種情況下,行業(yè)更需要一些適合的品牌,快速打開消費者信任的大關,未來才會有更多多樣化的需求產生。
磷脂酰絲氨酸(PS)作為能輔助認知健康的原料,不僅能解決銀發(fā)群體的核心痛點,更成為布局銀發(fā)食品賽道的關鍵抓手。
隨著人們對食品安全的日益重視,食品保鮮技術也不斷發(fā)展。傳統(tǒng)的食品保鮮方法,如冷藏、冷凍、防腐劑等,雖然能夠延長食品的保質期,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食品品質下降、化學殘留等問題。因此,開發(fā)新型的食品保鮮技術成為當務之急。活性包裝通過添加具有特定功能的活性物質,賦予包裝材料新的特性,從而更好地保護食品,延長其保質期,并提升食品安全性。
2025年7月,IFT FIRST 2025在美國芝加哥順利舉辦。IFT FIRST是全球食品和飲料行業(yè)重要的盛會之一,由美國食品技術協(xié)會(IFT)每年舉辦,匯集數千名專業(yè)人士,包括食品科學家、產品開發(fā)人員、研究人員、原料供應商和初創(chuàng)企業(yè)等,共同探索食品科學、健康、可持續(xù)性和創(chuàng)新領域的新進展。
甘薯,又稱紅薯、白薯、山芋等,是一種常見的糧食作物,其塊根中含有豐富的淀粉,一般含量在10%-30%左右。甘薯淀粉作為一種天然的淀粉資源,具有獨特的性質和廣泛的應用價值。隨著人們對健康食品的需求不斷增加,甘薯淀粉在食品保健營養(yǎng)行業(yè)中的應用也日益受到關注,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在全球營養(yǎng)科學邁向“精準化、可持續(xù)化”的新階段,ω-3 多不飽和脂肪酸正成為食品、醫(yī)藥及公共衛(wèi)生領域共同關注的焦點。其中,DHA因其在人腦神經組織與視網膜中的結構性作用及廣泛的生理調節(jié)功能,被譽為“腦黃金”。
柑橘多甲氧基黃酮(PMFs)是柑橘類水果中一類重要的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調節(jié)腸道菌群等多種生理功能。隨著人們對健康食品需求的增加,柑橘多甲氧基黃酮在食品加工中的應用越來越受到關注。
2006-2024 上海博華國際展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滬ICP備05034851號-111
滬公網安備 310104020005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