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政策法規(guī) > 農業(yè)農村部:今年力爭大豆和油料面積增加500萬畝以上
2019年的工作重點之一是實施大豆振興計劃,擴大大豆種植。
周四,農業(yè)農村部辦公廳發(fā)布通知稱,2019年的工作重點之一是實施大豆振興計劃,擴大大豆種植。該部委明確提出,力爭全年大豆和油料面積增加500萬畝以上。
在今日發(fā)布的《2019年種植業(yè)工作要點》通知中,農業(yè)農村部指出,今年要完善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政策,提升大豆和油料供給能力,組織實施大豆振興計劃,推進大豆良種增產增效行動,進一步提高大豆補貼標準,擴大東北、黃淮海地區(qū)大豆面積,研發(fā)推廣高產高油高蛋白新品種。
同時,農業(yè)農村部還指示,要結合實施鄉(xiāng)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選擇325個重點縣整建制推進,聚集重點作物,突出大豆、油菜等市場緊缺產品。
并且,今年要“擴大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調整優(yōu)化試點區(qū)域,將東北地區(qū)已實施3年到期的輪作試點面積退出,重點支持黃淮海地區(qū)玉米大豆、長江流域水稻油菜的輪作試點。”
從去年春季開始,中國政府對大豆種植、補貼等方面的政策做出重大調整。
去年4月,農業(yè)農村部、財政部宣布,在遼寧、吉林、黑龍江和內蒙古進行玉米及大豆生產者將獲得補貼。并且政策明確規(guī)定“大豆補貼標準要高于玉米”。
具體來說,2018年大豆補貼提高到每畝200元到210元,玉米補貼則降低到每畝100元。農民種植大豆不僅可以享受到大豆補貼,還能享受到每畝地150塊的輪作補貼。不過,到年底時黑龍江省政府通知稱,2018年大豆生產者補貼標準為合法種植面積320元/畝,玉米為25元/畝。
4月底5月初期間,多家國內媒體稱,東北地區(qū)多個省市緊急下發(fā)文件,要求擴大大豆種植面積。長春市更是將擴大大豆種植面積作為農業(yè)生產的首要政治任務。黑龍江省明確提出“新增500萬畝大豆面積,并在已安排1150萬畝輪作試點基礎上,再新增200萬畝輪作試點。”
在去年12月28日、29日的農村工作會議上,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負責人指出,要確保糧食安全和如大豆等重要農產品的有效供給。
本周發(fā)布的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也罕見指明大豆,稱今年要完善玉米和大豆生產者補貼政策,實施大豆振興計劃,多途徑擴大種植面積。
為何大豆政策調整力度如此之大?按照中國社科院農村發(fā)展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李國祥的觀點,一是解決過去糧食結構性矛盾,二是降低進口大豆的依賴度。
根據2017年的數據,作為全球的大豆進口國,中國對海外大豆的進口依存度超過87%。當年國產大豆1455萬噸,進口高達創(chuàng)紀錄的9554萬噸,是國產的將近7倍。其中,來自美國的大豆占比約為34%。美國是中國大豆前三大進口來源國的第二位。
對于大豆進口依賴程度高,李國祥表示,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是隨著城鎮(zhèn)化發(fā)展,耕地面積在縮減,耕地資源不足。另一方面,進口大豆基本上都是轉基因大豆,單產高,國內的非轉基因大豆單產相對較低,不具有價格優(yōu)勢。一點就是國內大豆的規(guī)?;N植水平低,從而導致豆農利潤比較低,影響到豆農積極性。”
近日,《農業(yè)部辦公廳關于印發(fā)2018年農業(yè)轉基因生物監(jiān)管工作方案的通知》發(fā)布,該《通知》是為了確保農業(yè)轉基因生物研究、試驗、生產、經營、進口和加工等活動規(guī)范有序,切實加強農業(yè)轉基因監(jiān)管工作。
大豆是一種在我們日常飲食生活中出鏡率非常高的食物,常常以豆?jié){、豆腐等最為常見的形式出現(xiàn)在我們的食譜中,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蛋白質、脂類、維生素和礦物質等。除了這些我們比較熟知的營養(yǎng)成分,大豆中還含有許多具有特殊生理功能的成分,如大豆異黃酮、大豆磷脂、大豆多肽、大豆皂苷、大豆低聚糖等,今天我們就以大豆低聚糖為重點,更為深入地了解一下大豆。
大豆(學名:Glycine max (Linn.) Merr.)通稱黃豆,是中國重要糧食作物之一,已有五千年栽培歷史,古稱菽,中國東北為主產區(qū),是一種其種子含有豐富植物蛋白質的作物。大豆蛋白質的含量不僅高
大豆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最常食用的豆類,是一種富含蛋白質且又易于消化的食物,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大豆的種子含17%的油和63%的粗粉,其中50%是蛋白質。
農業(yè)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4日表示,養(yǎng)殖場戶是防疫的主體,落實防疫主體責任,做好防疫工作,對于打好非洲豬瘟防控這場硬仗,至關重要。廣大養(yǎng)豬場(戶),特別是廣大的小散養(yǎng)戶,要主動放棄使用餐廚廢棄物喂豬的習慣,來防止疫病傳播。
2006-2024 上海博華國際展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滬ICP備05034851號-111
滬公網安備 310104020005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