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市場動態(tài) > 米面能否放心吃,現場來檢測
家里儲藏的米面食品,有沒有產生嘔吐毒素?7月12日,一場由中國消費者協(xié)會主辦的“食品安全知多少品質消費我參與”主題活動在京舉行,參加活動的消費者代表將從家里攜帶的米面交給技術人員,現場進行技術測試。專家在現場還舉辦科普講座,普及食品安全消費常識,澄清食品消費領域謠言。
北京市朝陽區(qū)西大望路社區(qū)居民李阿姨,帶著家里的面粉,來到“食品安全知多少 品質消費我參與”主題活動的現場,希望專業(yè)技術人員幫她測試一下。
李阿姨告訴《中國消費者報》記者:“我比較關注家里儲藏的糧食會不會產生****、嘔吐毒素,還有就是家里的肉食蛋奶的安全問題,比如買的肉會不會含有瘦肉精,有時候買的豬肉看起來顏色特別鮮艷,就感覺不太放心,買的咸鴨蛋蛋黃紅彤彤的,也讓我提心吊膽。”
據了解,嘔吐毒素是食品中常見的真菌毒素,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糧食保存不當就可能產生這種毒素,由于它們具有很高的細胞毒素及免疫抑制性質,因此,對人類及動物的健康構成了威脅,特別是對免疫功能具有明顯的影響。人攝入被嘔吐毒素污染的食物后,會出現厭食、嘔吐、腹瀉、發(fā)燒、站立不穩(wěn)、反應遲鈍等急性中毒癥。
來參加活動的還有北京市朝陽區(qū)勁松街道西大望路社區(qū)的數十位消費者代表,他們帶著家里的大米、面粉、玉米面等各種糧食來到活動現場,希望用現代科學技術讓自己吃上“放心糧”。為此,中消協(xié)邀請合作方北京智云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CEC食安消費者體驗中心”提供技術支持。“CEC食安消費者體驗中心”的技術人員,現場對消費者帶來的糧食進行取樣,并標上不同的編號,然后統(tǒng)一進行技術測試。
在經過半個小時的檢測之后,來自中國農業(yè)大學的張如萍博士宣布了檢測結果:“實驗結果顯示,所有受檢的樣品對于嘔吐毒素的反應都是陰性,也就是說,沒有檢測出嘔吐毒素。”不過,張如萍強調:“要避免糧食產生嘔吐毒素、****,除了保質期外,保存方法也很重要,消費者保存糧食,應該放在干燥、通風、避光的地方。”
得知檢測結果,李阿姨松了一口氣:“這個結果我覺得挺好。我也希望不要檢測出問題,這些面我都是好好保存的,也在保質期內。我會將學到的知識告訴親戚朋友,讓他們也更多地掌握食品安全知識。”
辟謠講座大受歡迎
在“食品安全知多少 品質消費我參與”主題活動中,除了現場對糧食進行檢測,另一項大受歡迎的活動則是權威專家的食品安全知識講座和問答。
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農業(yè)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樊霞博士向記者表示,我國食品安全的總體形勢不錯,一直在向好發(fā)展。但在群眾的認知中,食品安全形勢卻依然嚴峻。造成這樣矛盾認知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就是消費者缺少獲得科學知識的權威渠道,給各種食品謠言的傳播留下了空間。
因此,在當天的活動中,對于各種涉及食品的謠言的澄清和對正確科學知識的傳播是一大重點。
“夏天放在汽車里的瓶裝水會產生塑化劑”“外賣食品不能放在打包盒里用微波爐加熱”,這些傳言是真的嗎?“CEC食安消費者體驗中心”的技術人員模擬消費者的消費習慣,進行了實驗。
主題活動現場,主持人現場連線負責檢測的四川眾檢四方檢驗檢測技術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工作人員表示,模擬車內50攝氏度高溫24個小時,5種瓶裝水、飲料都未發(fā)現塑化劑遷移。但一份外賣水煮肉片,在用原包盒經微波爐加熱3分鐘后,檢出塑化劑遷移。一份還比較熱的外賣爆米花,也同樣發(fā)現有塑化劑遷移。
現場消費者的提問也很踴躍。“米面放的時間久了有了哈喇味還能不能吃”“松花蛋一次能吃多少”“食品過保質期一兩天還能吃嗎”……這些問題都是現場參與的消費者們關心的話題,張如萍博士一一進行了解答。
共治共享保舌尖安全
據中消協(xié)副秘書長栗元廣透露,根據全國消費者組織受理消費者投訴情況統(tǒng)計,今年季度,受理食品類投訴3165件,涉及質量安全問題占45.7%,涉及虛假宣傳問題占11.8%,而保健食品投訴中涉及虛假宣傳問題占27.1%。“此次活動邀請了食品安全專家,與消費者分享食品安全消費常識,互動開展食品測試,近距離感受我國食品安全保障工作的相關技術發(fā)展。”栗元廣說。
在前不久召開的全國市場監(jiān)管工作座談會上,國家市場監(jiān)管總局局長張茅在講話時指出,牢固樹立消費者至上的理念,堅持嚴字當頭,加強食品藥品和產品質量安全監(jiān)管,堅決守住不發(fā)生系統(tǒng)性、區(qū)域性安全風險的底線,讓人民群眾買得放心、用得放心、吃得放心。
國家市場監(jiān)管總局消費者權益保護局副局長劉敏表示,上半年,未發(fā)生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截至5月底,查處案件2.6萬余件,涉案金額14.9億元,下架封存、召回不合格食品250噸。隨著機構改革的推進,市場監(jiān)管總局除了將繼續(xù)大力打擊違法侵害食品安全的行為,還將加強對消費者的教育與引導,幫助消費者避開各種陷阱,進一步整合投訴系統(tǒng),暢通投訴渠道,為消費者提供更加便捷暢通的服務。
中消協(xié)副秘書長栗元廣表示,當前全社會高度關注食品安全問題,建設安全放心的食品消費環(huán)境,離不開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和參與,保障食品安全,更要依靠消費者,動員消費者,營造人人參與、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圍,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滿意度、獲得感。消費者協(xié)會愿意發(fā)揮好政府聯(lián)系消費者的橋梁作用,同社會各界一起,共同保障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
磷脂酰絲氨酸(PS)作為能輔助認知健康的原料,不僅能解決銀發(fā)群體的核心痛點,更成為布局銀發(fā)食品賽道的關鍵抓手。
隨著人們對食品安全的日益重視,食品保鮮技術也不斷發(fā)展。傳統(tǒng)的食品保鮮方法,如冷藏、冷凍、防腐劑等,雖然能夠延長食品的保質期,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食品品質下降、化學殘留等問題。因此,開發(fā)新型的食品保鮮技術成為當務之急?;钚园b通過添加具有特定功能的活性物質,賦予包裝材料新的特性,從而更好地保護食品,延長其保質期,并提升食品安全性。
2025年7月,IFT FIRST 2025在美國芝加哥順利舉辦。IFT FIRST是全球食品和飲料行業(yè)重要的盛會之一,由美國食品技術協(xié)會(IFT)每年舉辦,匯集數千名專業(yè)人士,包括食品科學家、產品開發(fā)人員、研究人員、原料供應商和初創(chuàng)企業(yè)等,共同探索食品科學、健康、可持續(xù)性和創(chuàng)新領域的新進展。
甘薯,又稱紅薯、白薯、山芋等,是一種常見的糧食作物,其塊根中含有豐富的淀粉,一般含量在10%-30%左右。甘薯淀粉作為一種天然的淀粉資源,具有獨特的性質和廣泛的應用價值。隨著人們對健康食品的需求不斷增加,甘薯淀粉在食品保健營養(yǎng)行業(yè)中的應用也日益受到關注,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在全球營養(yǎng)科學邁向“精準化、可持續(xù)化”的新階段,ω-3 多不飽和脂肪酸正成為食品、醫(yī)藥及公共衛(wèi)生領域共同關注的焦點。其中,DHA因其在人腦神經組織與視網膜中的結構性作用及廣泛的生理調節(jié)功能,被譽為“腦黃金”。
柑橘多甲氧基黃酮(PMFs)是柑橘類水果中一類重要的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調節(jié)腸道菌群等多種生理功能。隨著人們對健康食品需求的增加,柑橘多甲氧基黃酮在食品加工中的應用越來越受到關注。
2006-2024 上海博華國際展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滬ICP備05034851號-111
滬公網安備 310104020005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