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市場動態(tài) > 華工教授發(fā)明“可喝”塑料袋
近日,在智利首都圣地亞哥的一場新聞發(fā)布會上,智利SoluBag公司總經理羅貝托·阿斯泰特一遍遍地演示著口服水溶塑料袋,引起來自全球800多家媒體爭先恐后的拍攝。
這并不是開玩笑。一項來自中國的技術,為智利乃至全球“禁塑”提供了一種新解決思路。這項引起全球關注的技術,正是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崔躍飛15年來的心血。
水溶塑料袋發(fā)明者崔躍飛,從一個公文包里小心翼翼地取出幾沓歸好類的塑料袋,他從中抽出一張塑料袋,一面演示它的“遇水即溶”的效果,一面謹慎地說:雖然制造塑料袋使用的材料聚乙烯醇對身體沒有危害,但塑料袋不是食品,不鼓勵食用。
研發(fā)“專利”教授
他一邊說,一邊用舌尖舔舔塑料袋,瞬間塑料袋就融化在他的嘴里。崔躍飛這十多年來,差不多都耗在這個塑料袋上。
崔躍飛可謂在高分子材料領域摸爬滾打了一輩子。1985年,他從華南理工大學材料學專業(yè)畢業(yè)后,就留校做研究。不過,他轉向研究塑料很偶然。20世紀90年代,崔躍飛組建了自己的研究團隊,剛好那一年,接到一個開發(fā)機場通道地板膠的研究項目。這個契機,讓他走到了改性塑料材料這一門道。
只是,后來他發(fā)現(xiàn)這條路很艱難。
“從那時起,就沒有時間寫論文了。”崔躍飛說,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專利技術的開發(fā)上。目前,他申請的專利有50多個,是學校里名副其實的“專利”教授。就這次塑料袋的發(fā)明,就有36個專利,形成了一個專利池。
崔躍飛的想法很務實:“專利更貼近實際應用。”作為一個60后,崔躍飛說:“從小受到的傳統(tǒng)教育較多,講求‘家國情懷’,既然學了這個專業(yè),就要做一點對社會、國家甚至人類有點意義的事。”
沒向國家要一分錢
20世紀90年代,正是中國經濟大發(fā)展的時期,對塑料材料的需求也是暴漲,機會很多。崔躍飛說,“一年要做完三五個項目”。不過同時,崔躍飛也意識到一些潛在的問題。到了2002年左右,一些大型電器企業(yè),每年塑料的用量都有幾萬噸。“他們都找我們做研究,想尋找材質好成本又低的塑料。”崔躍飛說,“其實,很難兩者兼顧,只能添加一些不太環(huán)保的低廉原料。”
崔躍飛意識到:企業(yè)間的這種材料競爭,既不符合社會發(fā)展的趨勢,也會讓技術走進了“死胡同”。他敏銳地覺察:“做環(huán)保材料才是突破口。”從那時開始,他主導團隊開始轉向研發(fā)環(huán)保材料。
有了明確的方向后,崔躍飛就開始動手研究水溶性材料,也就是現(xiàn)在研發(fā)的這款塑料袋的基本材料。從2002年開始,中間的研發(fā)用了八年時間,完成了技術驗證試驗。
“時間說長也不算長,說短也不短”,崔躍飛說,其間走過了不少彎路,跳過的“坎”,都是分分鐘讓人產生放棄的念頭。
首先繞不過的就是研究經費的問題,崔躍飛說,“沒有伸手向國家要一分錢”,都是靠以前做產品研發(fā)積累的一點資金。剛開始還走了一段彎路,“花了三年的時間、資金、精力來證明了一條走不通的路”。
前后試驗500種原料
“當然,不撞墻也不知道要堅定地走另外一條路。”崔躍飛笑道。
一開始,陷入在傳統(tǒng)塑料加工的思維里沒出來。“PVA(中文名:聚乙烯醇)是我們塑料袋的主要材料,它的熔點是220~230℃。如果按照傳統(tǒng)塑料加工,要加熱到220~230℃之間再進行加工。”崔躍飛沒想到:“這個材料加溫到180℃就開始分解,到190℃以上不但分解還會產生劇烈的交聯(lián),結果整個設備被黏住完全不能動了。”
“要換一套思維重新來!”崔躍飛說,這就需要另外一套技術方案,把它變成像塑料一樣的東西繼續(xù)加工。“怎么能實現(xiàn)給它加溫不到180℃就能流動,再進行加工?”崔躍飛說,這是當時的難點。因此,他們找來一些原料與PVA進行匹配,然后通過模擬計算進行篩選。在試驗了各種原料后,他們終于找到幾個合適的“伙伴”。
新問題又出現(xiàn)了:這些能匹配的原料當中,有一些是有毒的,不符合環(huán)保要求。因此,他研發(fā)的代和第二代水溶性塑料袋,并沒消除這一“硬傷”。要解決這一問題,只能繼續(xù)做實驗,尋找材料。“逐漸找到無毒無害的原料把那些有毒的原料全部替換掉”。崔躍飛說:“前前后后,大約試了500種原料。”直到2008年,在材料的研發(fā)上,才算是大功告成。
崔躍飛當時并沒有想到,在這個項目上自己是個“跑到終點”的人。因為,在全世界范圍內,尋找環(huán)保的塑料材料是大家都看好的方向。就在崔躍飛埋頭實驗的時候,不只國內的幾家研究團隊,還有意大利、日本等國家都在想方設法進行技術攻堅。
智利青睞中國技術
崔躍飛這些年一直在做科研成果轉化,對技術的“落地”周期有一定的心理準備,但長時間的等待仍是崔躍飛沒有想到。
直到2015年,崔躍飛在學校偶遇聚石化學股份有限公司的總經理楊正高,雙方決定合作。
“雙方約定,項目進行孵化的前期投入,包括場地、人員、設備、原料、相關測試、認證等投入全部由公司負責,合作孵化期間,由我們保留部分關鍵性的專利技術和關鍵性原料。”
運氣總是青睞有準備的頭腦。2016年4月,批中試量產原料產品生產出來,終于成功了。此時,正好遇到智利Solubag公司的羅貝托·阿斯泰特。他們其實已經在中國尋找這種材料兩年多。崔躍飛預感到,他的這一技術極有可能改變一個產業(yè)的命運。
他介紹,現(xiàn)在中國生產的PVA原料,生產技術是從日本轉讓中國,當時中國還處在物資貧乏的年代,這種材料用來做維尼龍,制成襪子、汗衫,解決中國人的穿衣問題。后來,隨著化纖技術的發(fā)展,大家就不用維尼龍了,直接導致產能過剩。
所有的維尼龍廠,都在尋找出路。“這次,就是一個很大的機會。”崔躍飛越講越興奮:“如果做成環(huán)保產品,很快就能把產業(yè)鏈提升上來了。”
對解決海洋塑料污染有重大意義
廣州日報:媒體報道“能吃喝的水溶袋”,真的能吃喝嗎?
崔躍飛:很多媒體對聚乙烯醇水溶性材料進行了渲染式的報道,甚至把這種聚乙烯醇水溶性袋描述成能吃能喝,這是不科學、不嚴謹?shù)拿枋?。在此,我們只保證使用我們的技術和原料制備的聚乙烯醇材料和產品是無毒無害,但不能保證市場上其他的聚乙烯醇材料和產品也無毒無害。
此材料不是食物,即使是無毒無害也不建議吃和喝,因為食品生產和工業(yè)產品生產的環(huán)境和技術要求有差異。
廣州日報:塑料袋降解需多長時間?
崔躍飛:在有PVA降解菌或降解酶存在的條件下,幾天可以達到90%以上。如果通過自然降解,根據(jù)自然界環(huán)境不同,還是需要較長的時間。
聚乙烯醇材料具有水可溶性,幾分鐘通過溶解后只是消失在水中,并不是幾分鐘后就實現(xiàn)了生物降解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溶入水中后這種材料對水源水質不產生污染和破壞;特別是在自然界水溶進入土壤后,不但不會污染和破壞土壤土質,還具有明顯的土壤改良作用,如增強土壤的團粒性、透氣性和保水性,延緩化肥的流失,特別是對鉀肥有增效作用,有利于作物的生長;特別適合于沙土改造,是環(huán)境友好型材料。
廣州日報:塑料袋是水溶性,在使用過程中如果遇水怎么辦?
崔躍飛:一開始我們想做熱水溶的塑料袋,加溫到75℃以上融化。但智利的這家公司堅持要常溫水溶的塑料袋,他們認為不存在這種困惑。
在中國運用還需時日
廣州日報:目前在全世界的應用如何,對環(huán)境保護有怎樣的意義?
崔躍飛:海洋污染是嚴峻問題,每年有800萬噸塑料流入海洋,導致海洋生物死亡。實際上,我們現(xiàn)在主要針對海洋性國家區(qū)域:這些國家都非常重視,并且有實質的行動。比如,澳大利亞、新西蘭、菲律賓、智利等。
廣州日報:這一技術會在中國應用嗎?
崔躍飛:一個新的材料使用環(huán)境顛覆了以前的概念,怎么導入市場,讓市場接受,讓民眾認可,還需要時間,也需要一定的力度。目前第三代技術生產的原料單價僅為普通通用塑料的1.5倍左右,希望通過后續(xù)的技術創(chuàng)新和升級,我們將在第五代技術中實現(xiàn)單價與普通通用塑料價格相近的成本,進入一次性包裝和消費薄膜應用領域。
廣州日報:什么力量支持你走下去?
崔躍飛:其實人一輩子不需要做很多事,只需要把一件事堅持做下去,堅持下去總會有收獲。
在寵物經濟持續(xù)升溫的當下,寵物食品市場正迎來消費升級浪潮。從6家寵物食品、用品上市公司中5家發(fā)布2025年半年報,4家實現(xiàn)營收凈利雙增長,到盒馬鮮生創(chuàng)始人打造“派特鮮生”、三只松鼠推出“金牌奶爸”、伊利“依寶”入駐電商平臺,頭部企業(yè)紛紛布局,折射出寵物食品市場的旺盛活力。其中,凍干寵物食品憑借“天然營養(yǎng)”的核心優(yōu)勢迅速崛起,而作為生產核心裝備的凍干機,正成為撬動這一細分市場的關鍵力量,為食品機械企業(yè)帶來廣闊發(fā)展機遇。
潼關肉夾饃,作為陜西美食的杰出代表,憑借“餅子千層酥脆、焦黃掉渣,鹵肉肥而不膩、瘦而不柴”的獨特風味,歷經近1400年傳承,早已深入人心。在當今時代,潼關縣肉夾饃產業(yè)正蓬勃發(fā)展,2024年全產業(yè)鏈產值高達100億元,成為推動鄉(xiāng)村全面振興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fā)展的重要力量。潼關縣從戰(zhàn)略高度將肉夾饃產業(yè)確定為首位產業(yè),納入全縣7條重點產業(yè)鏈,堅持標準化、科技化、工業(yè)化協(xié)同發(fā)展。其中,食品機械在這一進程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
當下,人工智能正從算法與實驗室中走出,進入鋼鐵與蒸汽交錯的工業(yè)現(xiàn)場。在食品機械制造領域,這場智能化浪潮悄然改變了我們對生產線的認知:它不再只是傳送帶和機械臂的堆疊,而是一個擁有“感知—分析—決策—執(zhí)行”閉環(huán)的動態(tài)系統(tǒng)。
2025年7月20日,中國飯店協(xié)會正式批準《餐飲外賣即食小龍蝦質量規(guī)范》團體標準立項 。這則消息看似聚焦于一道“夏日人氣菜”,實則折射出我國餐飲外賣標準化、工業(yè)化、智能化轉型的深層趨勢。
近日,一則喜訊從甘肅傳來。經蘭州海關所屬平涼海關檢疫合格,甘肅圣越農牧發(fā)展有限公司生產的27噸凍分割雞肉順利發(fā)往阿塞拜疆,實現(xiàn)了甘肅省凍分割雞肉對阿塞拜疆市場的首次出口,這也是甘肅畜禽肉類產品拓展“一帶一路”市場的一項重要成果。而在這份亮眼成績的背后,食品機械設備發(fā)揮了不可忽視的關鍵作用。
近期,羅永浩與西貝之間圍繞預制菜的爭論甚囂塵上,引發(fā)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這場風波表面上是一場關于菜品定義的口水戰(zhàn),實則反映出食品行業(yè)幾個值得深入探討的關鍵內容。
2006-2024 上海博華國際展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滬ICP備05034851號-111
滬公網安備 310104020005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