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營養(yǎng)保健品 > 野菜抗癌純粹是個偽科學命題
辟謠
春夏時節(jié),草木萌發(fā),各種植物紛紛吐露新芽,又到了一年采野菜的好時節(jié)。近日,有媒體報道,北京各大公園被"挖野菜大軍"占領,特別是奧林匹克公園和東壩郊野公園,大片二月蘭被"掐尖",蒲公英也被連根拔起。
但是路邊的野菜真是不采白不采嗎?關于野菜,你有哪些錯誤的認識呢?
野生的就是綠色蔬菜?
安全性和生長環(huán)境有很大關系
野菜也稱野生蔬菜,通常是指在野外自然生長未經(jīng)人工栽培的,根、莖、葉、花或果實等用作蔬菜食用的野生或半野生植物,在我國有悠久的食用歷史。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 我國共有野菜213科、約1800多種, 常見的野菜約200多種, 總的分布呈南多北少, 與植物資源的豐富程度相一致。按質地野菜可分為草本植物、藤本植物、木本植物;按食用部位可分為莖菜類、葉菜類、花菜類、果菜類、根菜類和菌類等六大類。
提起野菜,很多人認為,它們未經(jīng)人工施肥、撒農藥,不會殘留有毒有害化學物質,因此野菜的安全性更高、更綠色。但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標本館工程師上官法智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野菜分屬于不同的屬種,在安全性、食用性、藥理性上都不能一概而論。"
事實上,大部分野菜雖是自然生長的,但并不算綠色食品。綠色食品不僅要求產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良,還必須按照農業(yè)部綠色食品的標準生產并實行全過程質量控制,只有經(jīng)過專門機構認定獲得綠色食品標志的安全、優(yōu)質產品才是真正的綠色食品。
現(xiàn)代社會已經(jīng)讓許多地方的水源、土壤中含有過量的重金屬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質,這些物質可能會被野菜吸收,并在植物中富集;汽車排放的尾氣、空氣中的污染物也會在野菜葉片表面沉積。長在公路、工廠附近的野菜,受到污染的風險會大大增加,它們看上去干凈鮮嫩,但如果食用的話可能會對我們的健康造成潛在危害。
車前草、蒲公英等野菜能抗癌?
我們吃的那點兒量起不到抗癌作用
最近,自媒體上一篇題為《有些野菜能抗癌,快看看一起學習學習》的文章廣為流傳,文中提到吃魚腥草、車前草、蒲公英等野菜能夠治療癌癥,說得人恨不能每天吃上一筐。
臨床上,烷化劑、抗代謝藥、激素、免疫制劑和一些植物類抗癌藥,的確可殺滅部分腫瘤細胞。這些藥物作用于腫瘤細胞生長繁殖的不同環(huán)節(jié),可抑制或殺死它們。其中,植物類抗癌藥可以抑制有絲分裂或酶的作用,從而阻止細胞再生必需的蛋白質合成。植物類抗癌藥常與其他抗癌藥合用于多種癌癥的治療,最有名的植物類抗癌藥,當屬來源于紅豆杉的紫杉醇,臨床應用廣泛。
但包括紅豆杉在內,植物含有的天然抗癌成分含量非常之少。人們熟知的魚腥草中,有一種叫"槲皮素"的有效成分,國外已有人證實它能抑制一種肉瘤病毒和誘發(fā)腫瘤的人皰疹病毒,這也是魚腥草被大多數(shù)人曲解能抗癌、防癌的主要證據(jù)之一。與紅豆杉同理,魚腥草中槲皮素的成分也很低,以我們人能夠吃下去的食物量來看,根本就達不到起抗癌作用的有效藥物濃度和劑量。
"目前沒有哪種野菜真正被科學地認可為抗癌植物或者藥物,因此野菜抗癌純粹是個偽科學命題。"上官法智說。
野菜比蔬菜更有營養(yǎng)?
過量食用或許反而危害健康
早些年,野菜是缺衣少吃的代名詞,難登大雅之堂,然而近幾年它們卻成了"營養(yǎng)健康"的代表。一些人認為野菜,特別是一些有苦味的野菜,比普通蔬菜更加有營養(yǎng)。
上官法智說,野菜和我們常吃的蔬菜一樣是一個很大的范疇,不同的野菜有著自己的營養(yǎng)優(yōu)勢和特點,不可一概而論。由于生長的環(huán)境需要更長的生長周期,通常野菜比家菜會更有風味。
纖維、草酸,以及一些生物堿等物質給野菜帶來了獨特的風味,但也會影響一些營養(yǎng)素的吸收,甚至具有輕微的毒性。
河北省邢臺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鄭寶智等人研究認為,野菜種類多樣,有些野菜屬于食藥兩用植物,植物體內含有某些有毒物質,如果不經(jīng)過加工處理,食用可能就會對人體造成傷害甚至危及生命。如灰條菜、莧菜等,含有一種光敏物質,人過量食用,又經(jīng)陽光照射后可能會引起過敏反應。
上官法智告訴記者,一些作為藥用植物的野菜,除了已知的天然活性成分功能外,其毒理性研究和評價往往不完善,少量食用或可獲得很好的藥用價值,但作為蔬菜過量食用,對健康的作用或許適得其反。
野菜千百年來都只是野菜,而沒有升級成普通蔬菜或藥材,說明它們并不**。而且其整體營養(yǎng)價值并不會比人工栽培的蔬菜高多少,過分迷信野菜的營養(yǎng)價值毫無必要。
如何食用既科學又安全?
選擇熟悉的品種洗凈、焯燙、適量食用
即使野菜不一定是"綠色蔬菜",但仍然有不少人喜歡吃。那么,在野菜的摘食過程中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上官法智建議,在食用野菜時,我們應當選擇生長環(huán)境比較好、沒有污染的植株;同時也應當科學采摘,盡量不要挖根,只采集其莖葉部分,還要注意不可過量采集,導致該物種的生存繁衍受到影響。而在野菜物種的選擇上,在沒有專家的指導時,盡量選擇人們普遍食用、自己熟悉的植物。
此外,烹飪野菜時要注意洗凈,用熱水焯燙。一來可以通過熱水浸泡去除一定的天然毒素,二來可以通過焯燙去掉一部分野菜中的草酸;進食野菜時應當適度適量。如果吃野菜上癮反而有可能因攝入過多膳食纖維而加重腸胃負擔,導致身體不適。
相關鏈接
保護資源,讓野菜不再"野"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生態(tài)環(huán)境差異很大。由于利益的驅動,近年各地野菜采集量猛增,如不通過有效措施加以保護,有的野菜資源將被嚴重破壞,甚至可能滅絕。專家建議,應建立相應的野菜資源庫或原始材料圃,同時加強行政管理措施,保護野菜資源,對綜合開發(fā)利用野菜及其優(yōu)良品種的選育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我國各地已逐步開展了野菜的人工栽培。如江蘇南京野菜家種近年來發(fā)展迅速,栽培面積達600公頃以上,主要生產菊花腦、蔞蒿、馬齒莧、馬蘭、蕎菜、枸杞頭、苜蓿和香椿芽等,被稱為"南京八野";安徽太和也已成為中國香椿的著名產區(qū),利用塑料大棚矮化密植栽培技術,使其產量得以提高、供應期得到延長。對這些野菜品種的開發(fā)利用,創(chuàng)造了很好的經(jīng)濟效益。
在追求天然、健康生活方式的今天,植物提取物因其豐富的生物活性成分和潛在的健康益處而備受矚目。其中,源自中國特有珍稀樹種——青錢柳的青錢柳葉提取物,憑借其獨特的成分組合和顯著的生理調節(jié)功能,正逐漸成為健康食品和功能性原料領域的新星。
近年來,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迅速從高科技概念演變?yōu)橥苿痈餍袠I(yè)創(chuàng)新的實用工具。從醫(yī)療、金融到制造業(yè),這些技術正不斷顛覆傳統(tǒng)模式,使流程更加高效、精準和數(shù)據(jù)驅動。作為融合了科學與藝術的產業(yè),食品行業(yè)同樣也正被AI深刻改變。
棉籽蛋白是一種營養(yǎng)價值高、品質良好的植物蛋白資源,主要成分是球蛋白,其次是谷蛋白。其氨基酸組成除蛋氨酸含量稍低外,其余必需氨基酸含量均達到聯(lián)合國糧食及農業(yè)組織(FAO)推薦的標準。
鼠尾草是唇形科鼠尾草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葉子形狀類似鼠尾而得名。其原產于地中海地區(qū),目前在北美洲、歐洲、中國等地均有栽培。實際上,鼠尾草也是一種歷史悠久的藥用植物,古埃及人用鼠尾草來治療不孕癥,中古世紀的歐洲普遍沖泡鼠尾草茶來保健,所以希臘、羅馬人又稱其為“神圣的藥草”。
檸檬苦素(Limonin)作為柑橘類水果中典型的四環(huán)三萜類次生代謝產物,其化學結構特征、生物合成路徑、生物活性機制及在食品工業(yè)中的應用研究已形成系統(tǒng)性進展。
硒是人體必需的微量礦質元素,為人體提供營養(yǎng),并具有解毒和抗氧化的功能,是維持生命正常生長代謝的重要元素。硒在人體無法長期貯存,也無法合成,人體必須從膳食中不斷獲得硒元素來供機體需要。
2006-2024 上海博華國際展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滬ICP備05034851號-111
滬公網(wǎng)安備 31010402000558號